洋縣位于陜西南部,漢中盆地東緣,北依秦嶺,南屏巴山,古為“洋州”,今稱“朱鹮之鄉”。縣域面積3206平方公里,戶籍總人口44萬人,轄15個鎮(黃金峽鎮、磨子橋鎮、八里關鎮、黃家營鎮、槐樹關鎮、關帝鎮、龍亭鎮、華陽鎮、茅坪鎮、馬暢鎮、黃安鎮、溢水鎮、金水鎮、桑溪鎮、謝村鎮)和3個街道辦(洋州街道辦事處、紙坊街道辦事處、戚氏街道辦事處),共271個行政村、16個社區。
洋縣處于我國南北氣候的分界線上,屬北亞熱帶內陸性季風氣候,境內四季分明,光照充足,氣候溫和濕潤,冬無嚴寒,夏無酷暑,是陜西省唯一建有朱鹮和長青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地區,被譽為地球上同緯度生態最好的地區之一。洋縣也是世界珍禽朱鹮唯一的人工飼養種源地和主要的野外棲息地,位于儻駱古道上秦嶺腹地的華陽古鎮被譽為秦嶺第一古鎮,紅二十五軍司令部曾設于此。緊靠古鎮的長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自然景觀十分獨特,特別是被譽為“秦嶺四寶”的朱鹮、大熊貓、金絲猴、羚牛同現一處,全國罕見。位于秦巴之間的以灘多勢險、風光旖旎著稱的90里黃金峽被譽為漢江第一峽。縣內華陽景區和朱鹮梨園景區均為國家AAAA景區。
洋縣歷史悠久,人文昌盛。西晉開始在境內設置洋州,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建制歷史。從唐宋起,大批文人墨客在此駐足,杜甫、白居易、蘇軾、文同等名士在此留下膾炙人口的詩作和名傳千古的故事,成語“胸有成竹”便出自洋縣。洋縣也是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發明者蔡倫的封葬地,位于龍亭鎮的蔡倫墓祠為國家3A級景區、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。漢調桄桄、架花煙火、懸臺社火等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,境內有唐代開明寺舍利塔、元代覺皇殿、明代智果寺藏經樓等重點保護文物19處,是陜西省文化先進縣。
洋縣物華天寶,礦產、水能、生物資源豐富,已探明的礦產達16種,其中釩鈦磁鐵礦詳查儲量10億噸,膨潤土、石灰石、電氣石等開發潛力大。水能蘊藏量36.64萬千瓦。出產厚樸、棗皮、黃芩等中藥材469種,人稱天然藥庫,是陜西省中藥材基地縣。米中三珍“黑、香、寸”和五彩米聞名全國,洋縣黑米和紅米被列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。
近年來,洋縣圍繞建設陜南循環發展、生態宜居示范縣目標,堅定實施“生態立縣、工業強縣、農業穩縣、旅游興縣、循環發展”戰略,縣域經濟社會發展邁上新臺階。洋縣依托朱鹮保護的天然條件,著力發展有機產業。作為“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區”,洋縣不斷健全“區域公用品牌+地標品牌+企業品牌”的有機產業品牌體系,編制全國首個《有機品牌發展戰略規劃》,打造“朱鹮之原·有機洋縣”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,“洋縣香米”入選國家名優特新農產品,注冊“朱鹮牌”商標6大類50多種,實現“朱鹮”有機品牌全覆蓋。目前,全縣發展以黑米為代表的有機產品15大類113種18.23萬畝。“朱鹮生態有機產品”區域品牌潛在估值接近100億元,名列全國農業區域品牌百強榜。
(2025年5月修訂)